欢迎来到时讯视界

时讯视界

揭秘磨刀山遗址:海外收录相关文献,华南学者盼与东南亚交流

时间:2024-06-17 01:04:04 出处:知识阅读(143)

  日前,揭秘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州举办,磨刀以考古成果揭开了广东古人“磨刀山人”的山遗九游神秘面纱。6月7日,址海者盼南都记者来到位于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的外收磨刀山遗址,近距离参观来自旧时代早期的录相流广东先祖们留下的石器。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关文研究员刘锁强告诉南都记者,献华磨刀山遗址是南学反映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重要考古材料。接下来,东南研究团队希望通过与海外,亚交尤其是揭秘九游东南亚专家学者的交流区域早期人类的起源、演化、磨刀发展及文化交流等课题,山遗同时也期待与海外相关地区进行考古合作。址海者盼

磨刀山遗址。

  反映远古时代文化交流的印记

  蜿蜒的南江旁,红土地与成荫绿树相互映衬。对于这里出土的每块石器,考古团队都如数家珍。

  “磨刀山遗址的发现,改写了广东历史,填补了广东作为我国内陆最南端,此前还未发现百万年人类史实证的遗憾。”刘锁强向南都记者表示,磨刀山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要进展,更为研究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演化、文化发展,提供了尤为关键的新材料。

  此外,广东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磨刀山遗址独特的区域性与国际性意义。刘锁强说,广东地处东亚大陆与东南亚地区的关键过渡区域,磨刀山出土的石器,具有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也反映了当时区域间的人群与文化交流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刘锁强还谈到,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手斧(两面加工的石器)此前在非洲、欧洲、西亚等地出土较多,在中亚则较少发现。而在磨刀山发现的手斧呈现较为典型的两面加工技术,这背后可能意味着,早在远古时代,东西方间就曾有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活动出现。

  独特的国际性让发掘磨刀山遗址的意义不仅限于国内。南都记者检索发现,磨刀山遗址发掘的相关文献资料还被收录至法国巴黎博物馆、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等海外平台,供全球学者、观众阅览。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

  刘锁强告诉南都记者,磨刀山遗址的英文版考古材料已通过社科院相关期刊公布。他表示,“磨刀山遗址是反映了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重要考古材料,接下来,我们也希望通过与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专家学者的交流区域早期人类的起源、演化、发展及文化交流等课题,同时也期待与海外相关地区进行考古合作。”

  复原旧石器时代的广东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磨刀山人的工作还在进行中。而复原磨刀山人,也是复原旧石器时代的广东。

  刘锁强向南都记者表示,虽然磨刀山遗址没有出土古人类化石,但根据发现的石器,也可以穿越几十万年的沧海桑田、山川变化,从某些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他举例指出,从出土石器的层位来看,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为裸露的网纹红土地貌,属于河漫滩堆积,由此可以推断出,现在的磨刀山在几十万年前位处河滩,而当时的古人类就生活在古南江的河滩边,他们采集石料加工石器,在生活中使用石器。

  此外,磨刀山出土的石器主要以比较粗笨的大型砍砸器为主,加工较为简单。“砍砸器主要可用于砍伐树枝、屠宰动物或挖掘野生果实,反映了广东先祖的生活方式是简单的渔猎采集。”刘锁强说。

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红土之心”(左)与砍砸器(右)。

  这也能够反映在几十万年前,岭南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给古人类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活环境,动植物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对加工石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刘锁强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对磨刀山的考古发掘仍不足1%,对磨刀山及南江流域旧石器时代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是否还能找到年代更加久远的古人类遗址,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工作的探索。

  据介绍,2023年至今在南江流域开展的考古及调查工作收获颇丰,新发现30处遗址,其中大多数为旷野类型遗址,也有少数洞穴类型遗址。目前,2024年的调查工作刚刚启动。

  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

  摄影:南都记者 黄昕吾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